壹、華亭賓館
上海疫情爆發的最初時間,是3月1日。
當天確診了一位56歲的女患者,住在普陀區甘泉街道,她的主要活動範圍是石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舞蹈隊的七人相繼確診。
3月2日,松江區九里亭街道的永輝超市發現5例確診陽性患者,密接裡面有一名閔行區男司機被確診陽性,同時導致嘉定區也出現6例確診,這6例確診裡又有3名司機,軌跡多次涉及上海大學。
3月6日,上海疫情多點散開,徐匯區、浦東新區、黃浦區、靜安區、閔行區都有確診,當天一共48例。
這就是奧密克戎的傳播威力,比初期的新冠傳播速度快4倍。
3月8日,上海確診65例,其中有四例在徐匯區漕溪北路1200號發現。
漕溪北路1200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華亭賓館。

華亭賓館始建於1983年,是上海第一批涉外的五星級賓館,在當時看起來高端大氣,如今內部已經非常老舊了,套房裡還有充滿歷史的古董電視。

今年2月16日,華亭賓館歇業,啟動全面裝修改造計劃,改造工程預計2年。
但因為香港疫情爆發,導致入境旅客激增,在這種防疫壓力下,華亭賓館重新啟用,被徵用為隔離酒店。
國內絕大部分酒店,包括華亭賓館的室內通風,都是依靠集中空調系統,如果沒有經過有效的隔離技術處理,不適合作為臨時隔離酒店,甚至會導致奧密克戎在酒店內傳播,突破隔離閉環向外擴散。
3月11日,上海官方確認:松江、嘉定、閔行、黃浦、徐匯、寶山、浦東新區等疫情感染來源聚焦於中風險地區漕溪北路1200號(華亭賓館)。
雖然查明了傳染源是華亭賓館,但在接下來半個月,上海疫情沒有任何止住趨勢,反而多點爆發,問題出在了哪裡?

貳、上海模式
3月14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給了明確診療要求:
只要測核酸時發現陽性,就要立即隔離,進行臨床診斷,結合流行病史、實驗室檢測和影像學檢查,最後劃分輕中重型。
全國大部分城市的標準做法是,測出來核酸陽性後,哪怕沒有肺部陰影,哪怕只是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都一律劃分為確診輕症患者。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確診患者和無症狀患者的比例應該大致相當。
上海的無症狀患者相當多,從比例來看達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4月8日的最新確診:新增1015例本土確診,新增22609例無症狀感染者。
顯然,上海有自己的判斷理解,到底是什麼樣的統計方式,才能造成如此多的無症狀感染數量?
目前網上的最主流觀點是,可能由於醫療擠兌,導致許多陽性患者無法拍CT,難以獲悉肺炎影像,哪怕有咳嗽發熱等明顯症狀,也會被統一劃歸無症狀感染者。
我不清楚這個劃分標準究竟是什麼,上海官方沒有進一步說明。
如此龐大的無症狀感染者,按照官媒的報導內容,有上海市某區疾控工作人員提出一個看法:「無症狀感染者涉及區域不划定中高風險。」
也就是說,目前上海各區的中高風險劃分標準,可能是按照「本土確診病例」來劃分,沒有將「無症狀感染者」算進去。
我很疑惑的是,無症狀感染者就沒有傳播危險了嗎?
直到4月9日,上海依然沒有一處高風險地區:

是全國各地的高風險劃分標準不一嗎?確實如此。
北京:14天內新增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或新增超過5例本地確診病例;
四川:14天內發生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或出現超過10例確診病例;
絕大部分省市按照四川標準執行,也就是10例確診病例=高風險區域。
可是,上海累計報告陽性感染者超過15萬例,哪怕「無症狀感染者」不計算在內,確診人數仍然有5408例,如此龐大的數字出現在一座大城市裡,竟沒有一處高風險區域,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吧?
早在2月14日,上海就加強來滬人員的健康管理:
對所有來自或途經國內疫情高風險地區的來滬返滬人員,一律實施14天集中隔離健康觀察,實行4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第1、4、7、14天)。
這條健康管理,說明上海清楚知道高風險地區的傳播危險,而從3月13日開始,上海新增超過100例(確診+無症狀),到3月下旬,上海疫情已經悄無聲息外溢各地。
有不少無症狀感染者拿著國務院綠碼在全國隨便跑,而且健康雲也顯示陰性,可以坐動車,到落地測核酸時就變陽了。
這種情況會造成什麼後果?
來自上海的綠碼不可信,中低風險區域也不可信,東部一些城市只能採用無差別的管控方式,一視同仁所有上海市民。
注意,上海周邊城市的層層加碼,嚴防嚴控,直接導致了後續更為嚴重的物資配送緊缺問題。
3月27日,上海日新增3500例,正式進入「全域靜態管理」。
叁、封城亂象
距離封城前的十多天,上海依然有充足時間來安排物資調配,畢竟本土一堆赫赫有名的企業,不管國企民企還是外企,都擁有相當強勢的供應鏈,還有高效率的運輸系統,在物資供應問題上完成不成問題。
事與願違,從3月中旬,上海一些區域進入封控管理後,就已經出現物資調配困難、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了,各街道各自為政,綠色通道形成虛設,120熱線嚴重擠兌,被隔離的居民只能通過團購和買菜軟件搶購——明明這個階段的隔離管控不應該出問題。
隨著陽性小區越封越多,在3月28日宣布浦東進入「全域靜態管理」後,仍然給足市民瘋搶物資的時間,導致潛在病例加劇。
這裡暴露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地方的物資保障方面沒有做到位,讓居民出門搶購自救,證明了哪怕有大半個月時間,上海防疫管理的問題仍然無法彌補解決,必須匆忙封城。
第二個是明知道會聚集感染,市民依舊選擇搶購,說明已經不對當地抱有太高期望,得按最壞情況做準備,哪怕只是宣布封城4-5天。
事實上,那些真正相信只封控4-5天,而沒有提前採購過冬的市民,現在都要去微博求助,並且後悔沒有把貨架上的老壇酸菜面一起帶走。
至今,圍繞上海的核心話題還是買菜難,App搶不到,天價團購,地區保供有限。罵居委會的人特別多,一問三不知,組織拉胯,防疫封禁形同虛設,配送物資緩慢,沒有緊急預案,無力維護社區秩序,大規模聚集測核酸,各種惹民憤的矛盾事件集中爆發。
但越到後面,開始理解居委會的百姓逐漸變多,他們很快意識到真正的症狀在哪裡,各街道下發大量任務,層層加碼全壓在居委會身上,居委除了無法提供醫療服務外,幾乎所有大小事情都要處理解決,上面卻沒有派下來多少人力援助,12345長期忙音,來自基層的一線聲音完全無法反饋。
許多居委會依靠社工和志願者勉強維持秩序,情緒瀕臨崩潰,卻仍然要維持最基本的秩序,否則小區會更亂套。所以如今的局面是,居民買菜看病吃藥困難,居委會和社區志願中心疲於應對,反映無門,而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人在發國難財。
雲南捐贈寶山區的蔬菜物資,被68元轉賣,有恃無恐,連標籤都不撕,然後企業匆忙站出來道歉:

你們應該對寶山區的市民致歉,而不是向上海市寶山區月浦鎮人民政府致歉,主體都搞錯了。
4月6日,麥德龍上海普陀商場暫停營業,因為當天持證人員大增:

為什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會有這麼多持通行證的人出行採購,這些證是發給誰的,又是從哪裡發出去的?

這些通行證純紙質,說明沒有任何電子信息聯網,上級部門蓋章了事,按量分配給企業和社區,也就無法掌握各地的發放數量。
圍繞上海的最核心矛盾,是物資多,但沒人送。
各大電商平台和物流公司,明明有充足運力,可以從全國各地庫房運送米麵糧油給上海,卻因為庫房被封,通往上海的道路被封,無從施展。
京東集團CEO徐雷在微信群的聊天裡談到:
各地政府要求不一樣,經常進去十個貨車司機吃掉十個貨車司機,沒有車證進不去也出不來。
地方政府和部位可能對「供應鏈」的理解不到位,政府一定要知道什麼是保民生,不是環衛、衛生、公安這些公共部門才是民生,不是只有國企才是保民生,不是品牌商願意供貨就是保民生,供應鏈條上的關鍵點,一旦斷掉啥都沒有,商品在庫房、蔬菜在地裡。
全國各地都在接力援助物資,包括收購來的農產品,它們統一運輸到上海的各處蔬菜集散中心進行儲存,隨後根據各區域人口進行分揀,接著貨車司機運到各街鎮的配送站,再轉運到各小區門口,最後讓志願者分到每個人家裡。
如此多的層級中轉,得依靠大量人力來維持良好運轉,現在就是缺人,哪怕抽調再多志願者都無法填補缺口,每個基層環節都在按規定謹慎行事,能不出錯就不出錯,寧願封控,寧願效率低下。
這種糟糕情況該怎麼徹底解決?
讓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區的快遞小哥等保供人員,全部走出封控區,回到保供崗位;統籌各快遞公司和電商平台,補足配送力量,完成「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任務,各環節杜絕任何卡點。
上海封控瞭如此長時間,終於「領悟」到了癥結所在,逐步落實這個政策了,希望能盡快運轉起來吧……

其實,讓物流和電商平台保持正常運轉的做法,一點都不新鮮,這就是深圳模式,半個月前已經完美實踐了,值得借鑒
深圳疫情幾乎和上海同時爆發,在封城前一天,深圳衛健委發文,強調:
我市米麵油、肉蛋禽等食用農產品貨源充足、供應通暢,各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批農貿市場、各大商場超市、電商平台已提前備足生活物資貨源,各主要農產品保供企業主動作為,與物流企業簽訂突發情況運輸合作協議,與農產品主產區簽訂保供協議,持續加大生活物資供應。
在暢通生活物資送達最後1公里上,配送人員、志願者正全力服務,各區政府為配送人員提供核酸檢測綠色通道,加強防疫保護,確保生活物資及時送達。市場監管部門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行為,確保生活物資供應量足價穩,請市民朋友們放心。
我看到上海官方也發表致歉:
面對傳染性、隱匿性極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我們認識不足,準備也不夠充分;同時,一些防控措施,也執行或落實得不到位,確實影響到了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對此,我們誠懇接受大家的批評,正在努力改進。
上海前期的防疫政策,無論是拖延導致的疫情爆發,還是無序管控產生的次生災害,都讓公眾怨怒,官方可以站出來致歉,卻難以阻擋水面下的暗流湧動。
肆、防疫政治
那篇汪老師不吐不快的文章,似乎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其實非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進一步刻意誤導,致力於毀掉整個上海的防疫政策。
一個主打天文科普的作者,用「幾乎百分之一百」的數字,來強調感染者不打針不吃藥,會在十天左右痊癒,能說出「只要停止檢測,10天后上海的數字馬上下降」,卻完全忽視了它在國外的病死率和重症率,忽視了奧密克戎流行不到半年時間,醫學界甚至無法給出一份完整的奧密克戎後遺症報告。
汪老師在後續的解釋裡,提到第九版和之前版本有一個巨大真空地帶,導致各地衛健委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自行決定怎麼做,才會造成上海如此高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
這個說法相當荒謬無知。
事實上,國家發布《新冠診療方案第九版》不存在什麼真空地帶,也不存在什麼自行理解自行判斷的空間,在3月17日的上海新聞發布會上,張文宏已經說得很清楚:
我在感染(傳染)病領域邀請了五六十位專家在網絡上進行了一次線上大討論,大家得出一個結論,這次《診療方案》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科學、最好的,完全基於科學制定的最合理的方案。
3月14日發布的《診療方案第九版》,到3月17日,張文宏已經和專家討論研究完畢,可為什麼在大半個月時間裡,上海依然堅持自己的標準?
因為無症狀感染者不算在確診裡,所以確診人數低,那上海也就沒有高風險區域,這是《診療方案第九版》指導你們做的嗎?
汪老師文章裡採訪的陶醫生,給的頭銜是前上海市疾控中心醫生,看上去好像是有專業背書,但這位陶醫生既沒有疫苗研發經驗,也不是一線抗疫醫生,曾經造謠國家疫苗計劃工程,支持吃狗肉抗疫,疫情期間兜售劣質口罩,因為篡改國歌被拘留15天,還污衊國產新冠疫苗全球最不安全,被外媒爭相報導。

我列出陶醫生經歷,不是為了翻舊賬,而是汪陶兩人的對話出現嚴重的常識錯誤,才讓我好奇陶醫生的經歷:
陶:我們已經看到一些隔離點情況不太好,你如果沒有任何症狀,或者只是很輕的類似感冒症狀,是不是一定要去隔離點呢?去隔離點可能你折騰一下症狀還更重,所以這個必須要理性考慮。
汪:你也是支持,如果一旦被查出陽性,居家隔離是比較好的應對措施?
陶:對,我認為非常好。
不僅是汪陶兩人支持居家隔離,上海最大集中隔離點救治組組長也這樣表態:「未來如果無症狀感染者的量太多的話,不排除實行居家隔離的辦法,同時配合嚴格的居家管控措施,才能有效阻斷傳播。」
更離譜的是,4月2日,上海一些代表關於積極改進防控工作的建議是:向衛健委調整現行防疫政策,把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集中隔離改成居家隔離。
這些浮在水面上的言論,是能讓大眾看到的部分,那浮在水面下的又有多少?
他們是否知道,上海有多少住房條件符合居家隔離,有多少合租房擠滿一家老少,又需要多少人力來維持和處理生活污染垃圾?
他們是否知道,當年武漢疫情為什麼會出現氣溶膠傳播,導致整棟樓感染陽性,是否知道奧密克戎的傳播速度是原始毒株的4倍,知道華亭賓館為什麼會疫情外溢?
他們是否知道,從3月28日封控至今,五天潛伏期已過,而浦東感染人數依然沒有回落,隔離期間一直發生傳染事件,出現在核酸檢測環節,勾肩搭話,串門聊天,甚至還有一些外交官遛狗。
他們是否知道,方艙醫院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是及時隔離輕症,把感染人群和正常人群分離,然後從無症狀感染者中,盡快篩選出重症患者送醫治療,減輕救護車和醫務人員的重擔。
上海方艙醫院的前期管理相當混亂,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那我們就要想辦法去解決,去改善集中隔離條件,而不是修改防疫政策,用最為下乘的擺爛心態去執行居家隔離。
如果上海真的實行居家隔離,憑藉2500萬的人口體量,整個中國維持了兩年的防疫方針大計將徹底崩潰,他們能負起這個責任嗎?
汪老師說:「是時候回歸科學了,讓專業的事情交給真正懂專業的人去做。」
確實,專業事交給專業人,但如果是關於防疫工作,這個觀點就很片面,甚至極為傲慢。
首先從社會分工來看,每個人負責的專業部分可能是很小的一塊,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是一位臨床醫生,很可能在公共衛生專業無法給出科學的防控措施;如果你是一位隔離點救治組組長,可以給隔離環境提出優化建議,卻難以判斷居家隔離的防疫條件有多嚴苛;如果你是一位科普自媒體,在觸及自己的知識盲區時,應該謙虛聆聽,而不是默認所有反對者都是鍵盤俠。
防疫涉及到公共衛生問題,牽一發動全身,能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民生、經濟和政治,甚至是國際關係,需要全國一盤棋,具備強大的統籌組織能力,需要全民動員配合,全員抗疫才能同舟共濟。
可以這麼說,上海疫情防控中,有一部分的疾控中心官員和基層工作者不把新冠當回事,只當作流感來處理,甚至會有消極抗疫,敷衍了事的行為。
各種一刀切層層加碼的事件,例如隔離孩子、捕殺寵物、累垮志願者、方艙惡劣、物資調配紊亂等等,他們製造事端裹挾共存民意,對病毒綏靖主義,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
更堅決的態度、更徹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動……防疫前期一條都沒有做到。
這就意味著,為了打贏疫情,上海要打消任何新模式探索,這條路在當下已經證明行不通了,必須在全國統一部署下進行,不存在上海自己搞特殊的情況。
上海疫情亂象背後,同樣離不開大量的極端共存觀點,在背後推波助瀾。
伍、共存思潮
現在互聯網被劃分成兩派,要么清零要么共存,但我們能不能坐下來好好想一想,除了那些極端清零或者極端共存,雙方兩派的核心訴求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努力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
清零派和共存派有許多觀點相似,我將雙方的「最主流」觀點整合:
迅速發現病毒後,立即遏制疫情傳播,如果有疫情外溢現象,果斷封城,同時做好後勤保障工作,速戰速決,減少對經濟的不利影響;
封城是最後的王牌,絕不能輕易打出來,同時政府要保障民生就業,減少百姓因為封城而造成的損失。
當這一輪全球疫情逐漸走到尾聲,當病毒變異後的毒性越來越弱,當全民疫苗接種率達標,醫護床位資源達標,到時再謹慎討論共存和開放的問題。
4月8日,鐘南山院士對目前疫情形勢進行了最新研判,他認為:「中國當前形勢下,完全開放是不適用的,動態清零是可取的,但要進行逐步開放的政策。」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循序漸進、尊重科學和規律的過程,雙方求同存異,通過溝通是可以互相理解的。
反過來,任何操之過急,不管不顧的躺平論,肆意挑撥矛盾,都需要格外警惕,他們弱化新冠危害,故意惹怒民憤,是為了搞臭動態清零的名聲。
如果你也碰到下面這類觀點,可以照著我的話術反駁。
1、奧密克戎只是大號流感,沒什麼好怕的
奧密克戎是目前,也是歷史上傳播速度最強的新冠病毒,比流感快5-10倍;論死亡率,奧密克戎比德爾塔低25%,依然遠高於流感,有多高呢?
2021年,中國全年流感患者65.47萬例,死亡5人,死亡率0.0007%,而新冠的死亡率比流感要高18倍。
而且因為感染基數大,奧密克戎造成的絕對死亡人數比德爾塔更多。
如果奧密克戎是大號流感,什麼治流感的藥需要2300元一盒?為什麼全世界的主流做法,仍然是公共場合保持距離,戴口罩和消毒防護?流感有這種待遇?
目前全世界的最主流專家,我沒有看到有任何人把奧密克戎當成流感,反而是各國政客、新聞媒體宣傳機構,活躍在社交媒體上的KOL喜歡這種幼稚說法。
如果你依然堅持「大號流感論」,希望你能自然躺平,不要亂跑,不要擠兌醫療資源,不要睡在ICU裡面,更不要吃2300元一盒的特效藥,給社會減少點麻煩,這才是真正的躺平原教旨主義者。
2、病毒無法被消滅,人類只能選擇共存
確實如此,目前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許多瘟疫,比如鼠疫、流感、霍亂、瘧疾等等,它們很難被消滅,卻可以被有效遏制傳播。
如果沒有國家持之以恆的防控,你能想像自己屋子裡全是瘟疫嗎?霍亂無法被消滅,那你現在得霍亂了嗎?垃圾無法被消滅,你家裡就不掃垃圾了?
當前奧密克戎在全球的傳播處於壯年期,前後不到半年時間,還沒等到病毒危害進一步降低,甚至討論奧密克戎後遺症的論文都沒有多少結論,你就匆忙繳械投降,想著共存躺平了,這是什麼操作?
3、全世界都在共存
許多國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躺平共存,像歐盟的一系列國家,每次喊完共存後,當出現醫療擠兌時又匆忙宣布封國,出門戴口罩是必備操作。
德國衛生部原本宣布,要在今年5月1日起取消強制隔離10天的政策,並建議人們自願隔離5天。
到了4月5日,德國衛生部長反悔了,仍然延續強制隔離政策,時長從10天縮減為5天,並且強調「新冠不是感冒」,他只是想減輕各地衛生部門的負擔。
然後是英國首相鮑里斯,在4月8日明確表示,他不能排除再次封鎖的可能:

他們前後相繼表態,發出的信號讓人不安,很可能是四月初來自南非的奧密克戎新變體B.4,它不僅傳播速度比我們國內的B.2要強,而且帶有致病突變L452R,無論傳染性還是病毒複製能力都會更厲害,用通俗的話來形容就是,它會提高重症率和死亡率。
目前它已經在南非廣泛流傳開來,基本取代了B.2,有變成下一個毒王的潛質,這真是一個令人難受的事實,以色列都開始打第五針了。
我希望每個人都清楚意識到,新冠仍然在加速變異,而且它沒有一個特定突變方向,什麼毒性越來越弱,傳播越來越強,真的不是這樣的,它不會老實朝著這個方向安穩進化,而是有無數毒株互相廝殺突變,然後攻城略地。
這些新冠病毒是可以被反复感染的,指望著感染一次終身免疫是美好錯覺,你感染了奧密克戎B.2,症狀很輕,那接著感染B.4和B.5,又會怎麼樣?
新冠病毒會在身體內重組,比如奧密克戎BA.1和BA.2的結合體XE,它的傳播速度就比BA.2高10%-40%,同樣在全世界蔓延開來。
如果你看到這裡依然堅持要躺平,鼓吹大號流感,那已經不是缺乏科學素養的問題了,而是真正的禍國壞種。
許多國家之所以選擇共存,是因為他們完全控制不了疫情才被迫開放,是沒得選擇,走這種群體免疫的最下乘道路。
英國政府也不願意自己的百姓成為病毒「培養皿」,從最早的變種毒株阿爾法,到現在的重組毒株XE,竟然全都來自英國……
如果有選擇,誰不願意當一個好國呢?
4、上海防疫證明動態清零擋不住奧密克戎
恰恰相反,全面學習精準防控的武漢,一開始也是精確到街道,小區和樓棟。
後來發現封控區外出現陽性病例,判斷有外溢風險後,立即展開全城核酸普篩,加強區域防控,從2月20日-3月10日,歷時20天成功摘星,全域低風險。
另一個正面典型深圳,有2000萬人口,而且緊挨香港,疫情防控壓力大。
2月下旬疫情傳開後,深圳最初也是精準到小區和樓棟,只是後來傳播速度太快,便及時調整防疫政策,全市暫停七天,沒有任何搶菜現象,物價平穩,還建立寵物驛站託管寵物,鹽田港正常運作。
七天后深圳成功摘星,恢復正常生活。
怎麼就上海防不住了?
上海真正的失誤環節是前期沒有應檢盡檢,在確認華亭賓館有外溢風險時,也沒有【立即】採取大範圍封城措施,仍然在修修補補,才導致疫情擴散。
一座城市的疫情能否打贏,關鍵是看政府的領導力和組織能力,以及願不願意承認錯誤,放下最後的倔強。
事實上,所有沿海大城市,所有邊境城市,只要嚴格執行動態清零方針,內陸的大部分一二三線城市就不會受到任何新冠病毒影響,全中國90%的人可以始終歲月靜好下去,並且在關鍵時刻緊急馳援,這就是全國一盤棋的統籌作用。
5、防疫讓中國經濟撐不住了
先上一組中國的數據:
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比2019年增長1.9%。
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21.4%。
2022年前2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6.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3%。
現象可以撒謊,貿易額永遠道出真相。
事實上,許多國家確實共存躺平了,但因為奧密克戎的後遺症,比如最輕微的頭痛發燒和咳嗽,還有疲勞注意力障礙等等,導致工人頻繁請假,工廠生產秩序全被打亂,勞動力效率大幅下降,成本急劇上升,在全球貿易競爭中處於劣勢。
比如越南,典型的製造業大國。
在2021年上半年,越南還是防疫模範生,自從胡志明市疾控中心主的阮智勇表示,要「考慮與病毒共存」,疫情徹底引爆。
越南有大量工廠和生產線關停,工人不願上班,產能急劇下降,英特爾、捷普、富士康直接將訂單轉移到中國與新加坡。
8月底,越南再次實行封城令,試圖遏制疫情,可惜大勢已去實在沒辦法了,最終只能放開。
2022年一季度,越南貨物進出口總額為1763.5億美元,同比增長14.4%,數據看上去挺不錯,可要注意,越南第一季度的貿易順差是8.09億美元,去年同期是27.6億美元,利潤減少了七成。
越南對華貿易逆差是143億美元,增長了21%……也就是說,辛苦一個季度,越南的營業額是上去了,利潤全被我們吃完。
現狀就是,如果當前疫情持續下去,中國的工業強國位置會越來越穩固,製造出的商品無論成本還是質量都直接碾壓西方市場,西方市場也越來越無法擺脫中國的商品。
當然,疫情對中國的第三產業衝擊很嚴重,哪怕放開也無法解決。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守住製造業的優勢地位,並通過政策扶持和反哺第三產業,進一步解決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問題,而不是自廢武功躺平。
疫情以來,我們不搞大水漫灌、濫發貨幣的方式,能穩住社會消費物價,是因為動態清零可以完全控制疫情,不至於將大部分財富流到少數精英富豪群體裡,被他們推高股市和房價,然後捲款跑路。
6、奧密克戎重症率死亡率低,沒必要防疫
為什麼奧密克戎在中國的重症率極低,我援引國家CDC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教授的話:
「我們國家的病死率、重症率低,並不是因為奧密克戎病毒弱,而是我們防疫政策有效,我們檢測和乾預更加靠前。」
奧密克戎的真正危害,是超額死亡。
什麼是超額死亡?是指某一時期內的死亡人數比過去五年平均多死了多少人,要么發生戰爭,要么出現重大社會事件。
如果任由共存躺平,奧密克戎感染者的數量會呈指數爆發,到時候哪怕重症患者再少,都足以輕鬆擊穿我們的醫療系統,具體可以參考一下香港和內地在重症死亡數上的差距。
上海目前零死亡,是因為有全國最優秀最集中的醫療資源,有全國的醫護人員支援,才可以扛住醫療底線。
當然我這裡保留合理質疑:截至4月8日,上海累計本土15.5萬例,確診5408例,重症1例,死亡為零。
死亡人數為零我是相信的,可這個重症數低得相當誇張,無論對比國內省市,還是大部分發達國家的數據,都沒有任何可參照性。
就像上海龐大的無症狀感染群體,完全走出了獨立行情,也可以說是集全國醫療資源創造出來的奇蹟,不過這個低重症率它是否可以在全國各個範圍內復制?
我保持存疑態度。
當前我們ICU的人均佔有率還沒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如果全國放開,先不論4700萬三歲兒童沒有疫苗保護,國內60歲以上老人的三針比例也不到40%,光是有基礎疾病的龐大群體,就會因為看病困難而提前死去,後果不堪設想。
韓國的全民疫苗接種率和我們相當,自從放開共存後,因為奧密克戎導致的超額死亡人數,每天達到四五百例,連喪葬服務都被擠兌。
韓國政府要求全國火葬場和殯儀館「擴容」,從每天火化約1000具遺體提高到1400具。

我幾乎可以想像,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中國一旦躺平會是怎樣的慘狀:
首先在極短時間內,奧密克戎傳播到全國,日新增可以輕鬆達到數百萬量級,各地醫院和方艙人滿為患,救護車疲於穿梭全市,無數新冠患者、等待做手術的腫瘤患者、老人小孩、產婦、突發傷者等等,因為無法得到有效救治,要么倒在醫院門口,要么連家門都出不去;
恐慌持續蔓延,殯儀館人滿為患,全國棺材緊缺,國內高端醫療市場被歐美完全壟斷,2300元一盒的新冠口服藥售罄,在經過一系列談判後沒有提價,繼續維持原價,並加大供應量;
國內大部分人都沒有感染奧密克戎和德爾塔,然後幾種病毒輪番而來,死亡人數迅速飆升,還成為龐大的新冠病毒培養皿,變異出一種新病毒,被外媒污名為「中國病毒」,勒令停止進口中國商品。
新聞網站微博知乎抖音,包括國外的社交媒體,全天候輪番播報國內慘狀,不僅沒有絲毫認可中國的共存策略,還全方位攻擊渲染,NGO和1450加大輿論攻勢,並且開放人道主義通道,發放綠卡,歡迎富人精英攜款移民,國際機票被炒到天價,依然一票難求;
社會生產效率大幅降低,工廠企業成批量倒閉,外貿製造業服務業全面崩潰,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社會失業率和犯罪率上升,生育率持續降低;
中國被迫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開閘放水救市,卻無法像美元那樣收割全世界,只能造成國內嚴重通脹,物價大漲,大量熱錢流進房產金融行業,房價股價蒸蒸日上;
美聯儲持續加息縮表,來自中國的熱錢全部流出,股價房價暴跌,國內陷入民生凋敝,民意憤懣,社會秩序一團亂,外資進場收購優質資產……

可能有些人覺得我在危言聳聽,上面場景不可能全部發生,但哪怕只有一兩項出現,就足以毀掉我們好不容易保留的經濟成果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的,上海防疫已經成為了國本之爭。

有些名言能成為經典,是有道理的:
如若被敵人反對,那就好了,那就證明我們同敵人劃清界線了。
如若敵人起勁地反對我們,把我們說得一塌糊塗,一無是處,那就更好了,那就證明我們不但同敵人劃清了界線,而且證明我們的工作是很有成績的了。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掀出群眾裡的真正敵人,嚴打造謠傳謠挑撥矛盾煽動網暴;還要優化防疫政策,減少大部分百姓的顧慮憂慮,恢復信心。
具體要怎麼做?
1、總結深圳模式的優劣地方,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動態清零」模板,並在全國各地嚴格執行,統一調度,杜絕任何自主操作和獨立發揮的空間。
2、全國綠碼實時聯網,高風險區域由中央統一劃定,打通全國防疫數據庫,杜絕任何手寫通行碼,脫離聯網監控私自授權的行為。
3、從重從嚴,處置任何行踪可疑的投毒分子,徹查國內外賬戶、人際來往和聯繫方式,並提高處罰力度;越是疫情防控時期,各社交網站都要公佈用戶IP,杜絕任何網絡暴力和煽動地域黑。
4、沿海大城市每十萬人口必須配置一個方艙醫院,培訓和徵集一定數量的看護人員,黨員全部待命,並且和居委會展開防疫調度培訓,考核不及格立即罷免,基層管理者只要敷衍了事一律撤職,禁止屍位素餐。
5、可以給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加油鼓勵,但優化流程才是重中之重,減少無謂的人力資源浪費,保障志願者日常需求,該給補貼就不要吝嗇,別抓到一個熱心志願者就往死裡薅(我還看到有85歲志願者提重物的宣傳),否則臨時抱佛腳的後果就是讓所有基層醫護人員疲於應對,漏洞百出。
6、各城市物流公司、外賣電商平台必須統一調度,城市之間的供應鏈必須保持通暢,地方政府不得私自加碼封控;非疫情管控區的快遞外賣司機隨時待命,維持蔬菜糧食的運輸供給線,徹查任何倒賣防疫物資的行為。
7、禁止任何抗疫形式主義,比如大規模核酸篩查,不是讓你們在最短時間內比拼誰篩查的數量更多,卻導致排隊聚集時造成大規模傳染;比如上面要求落地隔離14天,下面層層加碼,隔離時間加倍,然後居委會的隔離時間又超級加倍,好像在玩斗地主一樣。
8、目前全國有許多高校也在搞形式主義,明明全市已經清零數月,仍然採取嚴格封控學生進出的措施,卻放任教職工隨便進出。這種形式防疫,還出現在許多行業,比如一些地區明明不在疫情防範區內,卻要求全市的培訓機構一刀切停擺,沒有任何分級措施,這種就是懶政行為。
9、只要是非自願的陽性集中隔離(國外回來主動隔離的不算,居家健康監測也不算),在隔離期間每人每天能領到工資補貼,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來算,比如上海的最低工資標準是2590,那麼每天隔離能領到86元,如果違反任何隔離要求,取消所有補貼;如果是全市封城,針對所有常住人口制定出一個可持續的平均補貼標準。
10、民生類政策要製定得更加完善,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個人房屋貸款如何順延,個體工商戶的租金和稅收如何減免,政府如何補貼房東的房租和貸款利率,可以參考深圳福田區的惠民疏困十條措施,比如根據停業時長,為個體戶提供5000到1萬元的支持。
11、禁止任何瞞報屏蔽行為,為什麼會有人吐槽評論區是管控得最好的區,連搶不到菜的吐槽都不能說?如果你做得好,為什麼會害怕民意?如果是擔心境外勢力誤導輿論,請相信群眾的火眼金睛可以掀出任何妖魔鬼怪,永遠記住,民意宜疏不能堵,全國人民都在盯著。
12、動態清零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防止醫療擠兌,因此杜絕任何新冠患者獨占醫療資源(寧願空置浪費)的行為,必須讓其它危重急症的普通患者得到及時治療。防疫是為了救人,而不是產生次生傷害。
最後我想說。
任何因為運動式防疫造成的亂象,都要接受百姓的批評監督,然後優化流程,讓「動態清零」的總方針發揮出最大效果。
只有解決好隔離、救治和民生問題,讓所有百姓都明白防疫政策的良苦用心,那麼任何極端共存都會失去市場,任何興風作浪的妖魔鬼怪都無法翻起任何波浪。
全文轉自 【微博】 智sir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