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第一篇有关李克强专题报导,针对中国民间的哀悼活动做一仔细报导,第二篇则是从外媒角度,来看李克强逝世这起事件。
包括美国之音、德国之声、BBC等欧美主流媒体,皆对李克强逝世的做出详实报导,但有些外媒的深入评论,则由“小编严选”带各位观众“上车”。
德国之声:官媒轻描淡写 民众自发悼念
特别观察与观点:德国之声注意到,第一时间内,只有官方媒体才能够报道李克强逝世的消息。社交媒体上,相关消息的评论区被关闭或严格审核。在新浪微博上,只有经过认证的大v官博才能在“李克强同志逝世”的词条下发表新帖。
李克强逝世当天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节目中,这位前总理辞世的消息被放到第三位。前面两条新闻分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以及现任总理李强结束出访回到北京。在中国黑箱操作的政治场,媒体在报道中提及领导人的顺序直接反应了相关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美国之音:人称弱势总理 李克强遭习近平压制10年
特别观察与观点:李克强最让外界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中国经济的深刻了解。美媒《经济学人》2010年编纂“李克强指数”,就是因为他于2007年曾向美国驻北京大使雷德(Clark Randt Jr)坦言,官方的经济数据不可靠,因此他都靠追踪工业用电、铁路货运跟银行中长期贷款数据来掌握真实的经济情势。
2020年3月,李克强在全国两会后的总理记者会中,坦言全中国有6亿的中低收入人口,每月可支配收入仅为1000元人民币,被视为打脸习近平,并道破习近平称当年是中国“脱贫收官之年”的真相。
2022年8月,外界关注习近平恐带领中国重返计划经济之际,李克强南下深圳时公开表示:“中国开放还要继续往前推进,黄河、长江不会倒流。”
李克强于2023年2月底卸任前,在与国务院办公厅人员合影后更说出:“人在做,天在看,看来是苍天有眼”,这段影片流出后随即引发外界热议,李克强恐在为自己受到多年压抑发声。
英国“BBC”:李克强逝世为何可能给习近平带来一场危机?
特别观察与观点:李克强的存在代表了另一个时代,一个不那么热衷于政治、更注重商业活动而非党的口号的时代。李克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散发出魅力。他还会向会场内围堵拍摄的记者挥手微笑。
在李克强去世的几个月前,高调的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突遭免职,而当局对原因讳莫如深。这只会增加当前局势的潜在敏感性。
即将举行的纪念李克强的官方仪式预计将非常谨慎,以免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对这位前总理的过多同情,从而与政府当前的路线相冲突。随着普通民众对李克强表达缅怀之情,社交媒体的监看者会留意网上出现的大量悲伤和震惊的声音。
李克强与习近平同时进入中共的权力中枢,并一度有望成为总书记的接班人选,而非由习近平担任。很多人都在假想,如果当年是李克强担任最高领导人,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