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国《卫报》、路透社等外媒报导,中国公布最新城镇青年失业率已破20%创新高;今年千万名的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市场。不管毕业生是海归还是国内高校,现在毕业求职在中国可说是难上加难。

案例1—留澳硕士超商打零工:云南26岁一女谢英莉2022年自澳洲昆士兰大学取得硕士,毕业后在澳洲布里斯班一间韩国超市工作数月,2023年2月回到昆明家乡,想找英语教育专业相关工作,却发现很多“海归”同志目标相似。谢女一友人近也在昆明应聘一个英语教师岗位,却需面对上百人竞争,最后仍是无法得到该项合同。 谢女海归后,仍未找到正职,其长歎:“我真觉得很挫折。”
谢女看过乡村学校招聘一年期教师的岗位介绍,但她认为自己身为女性下乡工作并不合适。
案例2—伦敦大学毕业生应聘安检员、一本高校浙大毕业录取驱鸟员
温州机场集团近发布2023年春季招聘人员公示广受互联网关注,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林女,应聘该集团的普通安检员并被录取。而从岗位录取公示上,也看到许多国内知名一本高校的毕业生,应聘驱鸟员或安检员这样的基层岗位,同一份岗位录取公示上,赫然也发现一位浙江大学的陈某,应聘录取场务驱鸟员。


案例3—清华北大一流硕士跑去“卷大烟”
根据《澎湃新闻》报导,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发布的一则招聘公示也引发网友热议。郑州烟草研究院此番拟录用的11人中,有3人毕业于清华北大,包括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某某,她的接收部门为郑州烟草研究院办公室。这11人中,共计7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案例4—应数专业毕业生应聘面包店及美容院助理
中国某应用数学系毕业生梁华晓,为进入某国内科技大企业工作,努力两年未果,之后尝试找客服与业务工作,再后来只能将就应聘面包店和美容院的助理,只求有收入就好。
25岁的梁女目前在山西太原与父母同住。她说:“找工作真的很难。我跟家人说,我愿意去当女工,妈妈马上就哭了。她觉得很对不起我。”
外国智库专家如何评价中国就业市场学历贬值、就业难的现象
《时代》周刊记者费许(Eric Fish):在中国就业市场上,国外学历的价值已不如以往,“有些雇主认为,(海归)学生可能会有过高的期待,或是过于西化,不够接地气。”
伦敦政经学院教授、瑞士信贷董事会成员金刻羽:,中国的教育跑在经济前面,发出去的大学文凭比产业所需的高校毕业生要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待与经济环境现实有巨大落差。”
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服务业在中国疫情后经济发展扮演火车头角色,新增的工作机会大多在餐饮与观光业,也大多不需要高学历,很多白领岗位都消失了。
小编综评:由于中国高校毕业生太多,但工厂工人却因高龄化而逐渐短缺,未来几年,像本文所讲述的“高学历低就”的时代,将是市场主流,引述某外媒对此现象的评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仍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与年轻一代对人生的追求的“百领高薪梦”已难以匹配。